传承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
作者:音乐学院新媒体中心 时间:2025年03月05日 20:49 点击数:
今天是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雷锋精神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坐标。值此纪念日,让我们重温雷锋的感人事迹,汲取榜样力量,续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雷锋:用生命诠释奉献的青春榜样
雷锋(1940—1962),原名雷正兴,湖南望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新中国最深入人心的道德楷模。幼年沦为孤儿,饱尝旧社会苦难;新中国成立后,他心怀感恩参军入伍,成为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汽车兵。1962年因公殉职,年仅22岁。日记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激励亿万国人。他平凡而炽热的一生,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火炬,至今仍指引青年以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日记”。

善行定格时代,微光汇成星河
1.“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 ,他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这一温暖瞬间,成为雷锋精神最朴实的注解。
2. 抗洪救灾的“钢铁战士”
1960年8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存折上203元)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侍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3.“钉子精神”的践行者
施工任务中,他整天驾驶汽车东奔西跑,很难抽出时间学习,雷锋就把书装在挎包里,随身带在身边,只要车一停,没有其他工作,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书。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雷锋精神嵌入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图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的时代楷模。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当物质丰足与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地青年正以更理性自觉的姿态,将雷锋精神转化为解决现实困境的精神钥匙,越来越多青年选择在乡村振兴、西部计划、支边支教、社区义工服务中找寻答案,用行动回应雷锋之问:“如果你是一滴水,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用忠于理想、不负热爱的选择证明:雷锋从未远去,他活成了光的样子——这束光照亮的不仅是历史,更是属于新时代青年的价值坐标。

雷锋精神从未过时,它可以是课堂上一句耐心的解答,是校园里一次主动的清扫,是困境中一双温暖的手。每一次善举都是对雷锋精神的最好传承,每一份付出都是对新时代的深情告白。雷锋从未离开,雷锋精神永远年轻!
(闫露/文)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新华社、《雷锋》杂志、湖南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