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刘臣创作《雨后的哈尔滨》以音乐传承抗战精神
作者:新媒体中心 时间:2025年09月18日 20:54 点击数:
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这一承载民族记忆的特殊时刻,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刘臣院长创作的歌曲《雨后的哈尔滨》,以深厚的历史情怀与鲜明的时代立意,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
哈尔滨,这座北国冰城,不仅以冰雪与欧陆风情闻名,更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刻下过深刻的烙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沦陷,哈尔滨成为抵抗侵略的前沿阵地。无数英雄儿女在这里挺身而出,以热血守护家园,用生命书写尊严。这首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土壤中孕育而生——雨,既是洗刷战争创伤的象征,也是焕发新生的隐喻;雨后,则寓意着历经苦难后的希望与重建。
歌曲的创作,始于刘臣院长对东北抗战史料的深度挖掘:他在中央大街的砖石纹路里、松花江的滔滔江水中捕捉历史回响,最终将这份对民族苦难的共情、对家国和平的珍视,凝练成打动人心的旋律与歌词。歌曲以深沉而激昂的旋律开篇,仿佛渐密的雨声敲打着中央大街的石砖,又似历史的脚步缓缓走近。歌词中融入了对松花江的呼唤、对铁血岁月的追忆,通过叙事与抒情交织的笔触,刻画了战火中普通人的勇气与坚韧。旋律中段逐渐高昂,犹如黎明前的号角,表现抗战军民同仇敌忾、誓守山河的壮烈情怀;而结尾渐归于宁静柔美,则象征着雨过天晴、和平重现的哈尔滨——丁香依旧盛开,阳光重新洒满索菲亚教堂的穹顶。
这不仅是一首致敬历史的歌曲,更是一曲唤醒集体记忆、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之声。刘臣院长以铿锵有力的歌声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雨会停,天会亮,但历史的回响永不消散。那些牺牲与抗争,已化作城市血脉中的坚韧与尊严,至今仍在每一代哈尔滨人的心跳中延续。